首页>检索页>当前

近五年来,甘肃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学校思政课建设成效突出——

凝心聚力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亲身体验“长征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品尝以杂粮为主的“红军餐”,聆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11岁的徐浩轩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力量。徐浩轩是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5月16日,他和全校学生一起赴上关镇红色研学基地,共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近5年来,甘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推动教育战线牢记嘱托,用心用情办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不断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建设“大课堂”,努力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

近日,有网友在甘肃省博物馆拍到一名小志愿者讲解员,字正腔圆、自信地介绍馆藏文物。这位“专业度拉满”的男孩叫张书铖,是兰州市七里河区秀川小学三年级学生,从容大气、侃侃而谈的他收获了不少点赞。

“我自己喜欢读书,也喜欢做讲解员。我喜欢把知道的知识分享给大家,我一定能把喜欢的这些事一直做下去。”看到甘肃省博物馆发布的志愿讲解员招募信息,张书铖不假思索就报了名,几乎每周都会参与志愿服务。

这背后与“思政大讲堂”密不可分。近年来,甘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着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像张书铖一样,被触动、去行动,形成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与此同时,常态化理论宣讲、巡讲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让专家讲“百姓话”,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5月16日下午,兰州城市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在甘肃省“理响校园·培根铸魂”全国两会精神示范性宣讲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现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中宏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课堂气氛活跃,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甘肃组建2000多支师生实践研学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足迹”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热潮。此外,组织百万中小学生向家长讲红色故事、红色歌曲传唱、经典红色影片展播等系列活动,让思政课氛围日益浓厚。

基于“一体化”,充分释放思政课育人活力

在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牡丹山上,年仅25岁的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师长、烈士张辉长眠于此。

每年清明前夕,甘肃教育系统陇南片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的师生都会通过讲红色故事、交流感言等形式,在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中厚植家国情怀。“能过上今天的好生活,要感谢党、感谢革命烈士。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传承下去。”秦州区娘娘坝中学思政课教师刘利感慨地说。

近年来,甘肃教育系统全方位打造思政课实践体系、组织多样态“大思政课”,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充分释放了思政课育人活力。同时,各高校师资力量下沉,通过结对联建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带动,实现大中小学共学共研和资源互通共享,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

思政课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想引领。为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晓莉专门设计了学生学习需求和课程意见调查问卷,结合不同专业,为学生“私人定制思政课堂”,引导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解,拉近了思政课和学生的距离。

此外,甘肃积极探索教育数字赋能,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遴选40门思政精品课,建立共建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打造中小学德育学堂,形成覆盖中小学、涵盖甘肃本地特色视频资源1245个,百万名师生在线收听收看,点击量超千万人次。

建好“大师资”,思政课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从“青椒”到副教授的几年里,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璐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理论宣讲传播事业。近年来,她指导成立大学生青年理论宣讲队伍,长期活跃在社区基层和校园,制作50余条微宣讲视频,获得广泛关注。

今年,她还荣获了2024年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姿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实现‘道’与‘术’的高度融合,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韩璐说。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甘肃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和3年一轮培训全覆盖体系,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让优秀影响优秀、先进带动先进,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明显提升。

听一次专题党课、读一本党史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参加一次党史学习交流、看一部红色电影、听一场党史报告……这是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辅导员刘博带班的“秘诀”。

前不久,刘博申报的“红色陇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名单,这也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辅导员虽然不能站在三尺讲台讲授知识,但要为学生在课堂之外传道授业解惑,给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刘博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